時下,在攝影圈子裡,「掃街」已經成了一個時髦的口頭禪。每得空閒,常見影友三五成群徜徉於市井街巷,行走之間「卡嚓」不輟。其實,不僅醉心於弄影之樂趣的攝影愛好者如此,家用DC和可拍照手機的普及,使愈多的普通人也會時不時的客串到「掃街」族中,隨心所欲地對著眼前的希罕事、漂亮景「卡嚓」上一通。
在攝影界有人認為,「掃街」已經悄然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攝影創作方式,掃街攝影所獲取的影像成果具有極大的社會人文價值。當然,也有人嗤之以鼻,說端著DC「掃」大街只是一種創造視覺垃圾的無聊行為而已。說長也好,說短也罷,既然全民皆色(攝)已經蔚然成風,既然「掃街」能掃得開心,掃出樂趣,我們就有必要鄭重其事地談談掃街攝影了。
拒絕「重武器」
「掃街」過程中的隨意性、偶然性,以及旁觀者的視角和原生態的場景記錄方式,都使得笨重的單反和超酷的「長槍短炮」成了累贅。如果您堅持用這些看似「專業」的家什來從事掃街攝影,那只會說明兩點:一,您的虛榮指數超過了您的理智;二,在「掃街」一族中您暫時還是只菜鳥。
曾有攝影論壇對「掃街」利器進行過統計,並通過影友投票得出一些結論,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體能上,對於掃街攝影而言,小個頭的便攜型DC要比招眼的「重武器」更實用。
找尋戲劇性畫面
說罷了「掃街」裝備的選擇,下一個更重要的問題,就是「掃街」究竟要「掃」取哪些精彩畫面的問題了。作為以街頭場景為題材的影像擷取活動,掃街者不僅要以紀實攝影大師卡蒂埃·布勒松先生為榜樣,苦練抓拍技巧,更要認真觀察磨練出一雙慧眼。大眾生活中妙趣橫生的枝節,或值得回味的場景無處不在,留存住這些充滿戲劇性的畫面,就是進行掃街攝影的目的所在。
在一走一過之間,要從眼前林林總總的動態視覺狀態中,完成視覺亮點的選取,流動場景的定格,以及色彩、線條等構圖要素的組合,並最終操控攝影工具將瞬間影像拿下。這需要反覆的實踐,更需要時刻保持一種欲出手的狀態,所以掃街攝影並不輕鬆,可謂閒在其外忙在其心。
我們不是侵入者
「掃街」所得的攝影作品,往往因真實生動而易贏得讀圖者的共鳴,這也正是「掃街」與「拍攝」的區別。以往,我們所熟悉的「拍攝」或「創作」,大多含有擺佈、造型、甚至不真實的成分,由此所獲得的影像畫面,多也存在圖片語言深度不夠,或影像記錄背後回味空間狹窄等問題。
掃街攝影沒有特定的被攝者,攝影者也身處一種相對游離的狀態。當攝影者與被攝者共處在同一空間時,不干涉主義造就的先天融合性,使攝與被攝兩者之間的關係,終於向和諧狀態邁進了一大步。此刻,在舉起相機的一剎那,我們真的需要時刻提醒自己:我只是記錄者,絕不是侵入者。
留下的不僅是影像
「一圖勝千言」的道理,使每一個攝影者都有機會品味成就感,因為,我們曾經嘗試著留下了真誠的影像。不要認為高度普及的數字化影像擷取工具,會使攝影者的成就感變的廉價,相反,全民皆攝只會使更多的人在舉手之間,定格住曾經的悲喜哀愁,從而造就更多平凡而意義深遠的視覺真諦。
歲月曾無情地塵封住不盡的煙雲歲月,但影像卻可以為我們打開一扇記憶的天窗。也許,今天您在街頭隨意「卡嚓」而得的一個小景,明天,就會為一座城市變遷史中的一頁永恆記憶。這年頭,大家都想混的輕鬆一點,玩的開心一點。但是,既然你鍾情於「掃街」,就只好在閒情逸致之餘,負載上一份責任了。因為,在「卡嚓」聲中,您所拿下的絕不僅僅是一幅影像那麼簡單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