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說我非常喜歡釣鯽,但從未停止過手竿博大鯉,那種在幾分鐘之內就能累得你手臂發軟、渾身冒汗的感覺,實在是一種與釣鯽完全不同的另類享受。
我釣大鯉,自從學會遛魚後再沒用過「嗆水」 這一招。因為通過自身實踐,我認為「嗆水」 的方法不但滑稽,而且是造成功虧一簣(岸邊跑魚)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讓魚「嗆水」的說法是按陸地生活的人類的習性提出的觀點,有想當然的成份。用肺呼吸的人在水中失去控制後會被嗆水和灌水,而生活在水裡用鰓呼吸的魚反道是離開水會因缺氧而亡。當一名潛水員在水下斷氧後,如果另一名潛水員能和他替換著共用一個氧氣面罩,那麼他們都能安全上岸。當你把魚頭提出水面,魚就開始缺氧,而你每把魚頭又放入水中一次就如同為它戴了一次氧氣面罩,使它在斷氧後獲得了一次補充氧氣的機會,如果前期遛魚不充分,又反覆提放魚頭,無疑為它恢復體力提供了條件,在它得到喘息之後,它會再一次拚命掙扎的。如果遛魚很充分,頭被提出水面的魚並無掙扎之勢,那說明魚已經徹底失去反抗的能力,再反覆提放魚頭去嗆水實屬多餘,此時繼續讓魚離水斷氧才是道理。
有人和我說「讓魚「嗆水真的管用,這一招挺靈的。」有這種觀點的人,其實是把遛魚的功勞記錯了地方,是一種誤解。要是中魚後不遛魚,不先充分消耗魚的體力,你能把一條剛中鉤的大魚的頭提出水面嗎?肯定是不可能的,你想都別想。大魚之所以能聽話,讓你把它的頭提出水面,那是因為它已被你遛的精疲力盡,只好任你擺佈了。
另外,在反覆提起魚頭時,釣線確實會因超負荷而切斷。如果只是一次性提魚頭出水,並保持到最後,反而會使釣線的負荷逐漸減小,其道理如下:我們都知道大多數魚的下沉與上浮是*體內的鰾排氣、充氣來進行調節的。下沉時,隨著水壓增大,魚逐漸排出鰾內的氣體,鰾囊減小後魚體的比重增加就便於下沉,上浮時,隨著水壓的減小,魚向鰾內充氣,使魚體比重減小,便於上浮。失去控制能力被提到水面的魚,由於本能的充氣,使體重變輕了。當魚被提成頭朝上尾朝下的姿式,魚的尾鰭和胸鰭這兩種負責前進的主要推進器所產生的動力,就有一半以上變成為推動魚在向上的動力,這不但減小了釣線的超重現象而且正好讓你借力牽魚,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。這時只要你把穩方向,再把抄網頭完全浸入到水裡,那魚就會按照你的指令,不由自主地游進你的抄網。所以說遛魚的後期提魚頭出水,一是為了鞏固遛魚的成果;二是讓魚持續缺氧,體力得不到恢復;三是讓魚體內的鰾連續充氣,使它難以下沉,四是讓魚的推進器失效。
提魚頭出水,雖說是制服大魚的剎手鑭,但使用的一定要得當,在遛魚不充分的情況下,強行提魚頭出水是很危險的,大魚向兩邊連續一擺頭就能拽斷釣線。所以在認為可以提魚頭出水時,先要試探性提竿,見魚反抗的確實不凶,再把魚頭提起。提魚頭出水的最大限度是胸鰭露出水面,不過這也是對三四斤重的魚而言的,真是釣到大傢伙,以提魚嘴出水面為極限,否則會弄巧成拙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