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湖裸鯉俗名湟魚,也叫無鱗魚,英文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,學名普氏裸鯉。屬鯉科裂腹魚亞科裸鯉屬。 體長,稍側扁,頭錐形,吻鈍圓,口裂大,亞下位,呈馬蹄形。上頜略微突出,下頜前緣無銳利角質。下唇細狹不發達,分為左右兩葉;唇後溝中斷,相隔甚遠;無須。體裸露,胸鰭基部上方、側線之下有3-4行不規則的鱗片;肛門和臀鰭兩側各有1列發達的大鱗,向前達到腹鰭基部,自腹鰭至胸鰭中線偶具退化鱗的痕跡。側線平直,側線鱗前端退化成皮褶狀,後段更不明顯。背鰭具發達而後緣帶有鋸齒的硬刺。體背部黃褐色或灰褐色,腹部淺黃色或灰白色,體側有大型不規則的塊狀暗斑;各鰭均帶淺紅色。生殖期間雄性個體的吻部和臀鰭、尾鰭以及體後部均有白色顆粒狀的珠星。
青海湖裸鯉為冷水性魚類。喜歡生活在淺水中,也常見於灘邊洄水區或大石堆間流水較緩的地方,入冬則潛居於深潭、岩石縫中。適應性強,對生活條件並沒有嚴格的要求,較小的水塘和較淺的湖邊都能生活,在鹹淡水裡也可生活。幼魚孵出後,即成群游泳,多集群於河口淺水地區。幼魚階段以動物性餌料為主食;成魚雜食性,青海湖中所有的動植物都是其食料,主要食物對象為矽藻、橈足類、枝角類、輪蟲類、端足類、水生昆蟲、搖蚊幼蟲等,甚至其幼魚及條鰍也為之吞食。由於青海湖地處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,水溫低,食料生物貧乏和生長期短,故此魚生長緩慢,除第一年生長達3.5釐米外,一生中的體長生長無明顯的階段,4齡以下體重增長較快,體重250克者平均為8-9齡,500克者約為10齡;一般能長到50-60釐米,重約5公斤,25齡;最大個體長可達95釐米,重約6.5公斤。群體中雄魚多於雌魚,繁殖力較低,懷卵量平均為16242粒。有明顯的生殖洄游,每年3月下旬至8月由青海湖進入河中繁殖。產卵場所一般在流速緩慢,底質為石礫、卵石或細紗,水深在0.1-1.1米清澈見底的河道中。在繁殖季節內,當水溫低於6℃或超過17.5℃時,便無繁殖活動。產卵旺季為5月中至6月中;產卵活動是晝夜進行,以23時至次日3時為最旺盛;卵產於聚卵窩內,卵沉性,微粘。
湟魚屬中型魚類,每尾約一斤左右,較大的五至六斤,最大的可達十多斤,肉質肥嫩,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都很高,營養豐富,味道鮮美,魚體含脂肪百分之十點二三,含蛋白質百分之十八點五八,屬上等魚類。它同泰山的赤鱗魚、富春江的鰣魚、洱海的弓魚和油魚,並稱我國五大名魚。 湟魚原產于黃河流域,所以酷似黃河鯉魚。它的祖先是有鱗的,經過漫長的演化,形成了幾乎全身裸露的魚類。青海湖盛產惶魚的記載,最早見於西元1746年的《西寧府新志》。1938年,孫健初記述青海湖地區地質時寫道:“水中繞有魚類,色黃無鱗,……湟源一帶居民,乘暇前往,以手捕獲,幹之以待出售。”每年3月下旬,湖面的堅冰剛剛消融,幾乎清一色的湟魚,就開始成群結隊地游向與青海湖連通的淡水河。它們溯河而上,排卵受精,繁衍後代。6月正是產卵盛季,在湖西北的布哈河口附近,密集的湟魚,大都1尺左右長,爭著進入河道,堵塞在那裡,真是多到“犛牛喝水踩死魚”的程度。魚兒相互追逐,通過淺灘時,背鰭露出水面,恰似千帆競發。捕魚季節,一網最多可拉到5萬斤,最高年產達到2.3萬多噸。由於對高寒地帶的湖水有良好的適應性,且耐鹽鹼,近年來已成為我國向氣候寒冷、高鹽鹼性的湖泊及養魚池引種馴化的主要魚種,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引種馴化魚類。
青海湖為青海湖裸鯉的主要分佈區,占青海湖魚類全部資源量的95%以上。青海湖裸鯉在克魯克湖和托素湖中也有分佈,但在尕海湖中不能生存。
在海心山和鳥島之間方圓十五公里,水深約二十米左右的範圍內,因食料豐富,湟魚比較集中。湟魚的天敵主要是鸕?、魚鷗和棕頭鷗;條鰍和端足蝦類也經常襲擊魚卵。由於大量捕撈,湟魚貯量已大為減少。據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概算,目前青海湖湟魚資源僅五萬噸,每年持續產量約為四千至五千噸。
大量開發青海湖的湟魚資源是在一九五八年以後。一九三八年我國地質學家孫健民在考查青海湖時寫道:“水中饒有魚類,色黃無鱗……僅有湟源一帶居民,乘暇前往,以手捕獲,千之以待出售。”據記載,每年夏季青海湖水上漲時,隨水溢至岸上的湟魚多達千百萬尾。當地人拾取後,將魚腹剖開,去其腸渣曬乾(俗稱“幹板魚”),運至各地銷售。冬季湖面結冰,附近居民有鑿冰釣魚(名曰冰魚)的習慣。只要在湖面上鑿個冰窟窿,有些魚便會自動躍出冰洞,可見湖內湟魚之多。開始大規模機船捕魚,夏季一網可打五萬斤,冬季鑿冰下網,也能打魚萬餘斤。由於當地群眾過去不食魚,也不捕魚,所以湟魚見人不驚,幾乎隨手可捉。據瞭解,不吃魚的原因有二:一是受佛教戒律的限制,只食牛羊等蹄為雙趾之獸類,對非蹄或有爪動物均不吃。二是傳說中的魚為龍之同種,如有傷害必起大風雨,殃及帳房人畜,故藏族同胞不但相戒不食,並且還買魚“放生”(放進湖裡)。這些習俗為湟魚的自由繁殖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。
作為青海湖中惟一具有利用價值的魚類,青海湖湟魚正面臨產卵河道來水量減少、湖水變鹹變堿、人為偷捕三大困擾,生存環境日益惡化。
1964年春,國務院頒佈的“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(草案)”中,把青海湖湟魚列為國家重要和名貴的水生經濟動物之一,並列為保護對象;1979年4月,國家水產總局重新頒佈實施“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)”青海湖湟魚被列為重要保護對象;1980年4月,經青海省人大常委會批准頒佈了《青海省(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)實施細則》,在青海省水產局增設漁政管理科,主要負責青海湖及附屬水域漁業資源的增殖保護工作。1982年4月,青海省人民政府制定了《青海湖漁業資源增殖保護實施辦法》,規定每年的4月-8月15日為禁漁期;1992年經青海省人大常委會批准頒佈了《青海省實施(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)辦法》,對青海湖漁業資源的增殖、管理、保護作出了詳盡的法律規定,使青海湖漁業資源管理納入了法制軌道。
1982年11月至1984年12月底,冬季禁止一切捕撈活動;1986年11月至1990年10月31日,對青海湖實行冬季禁捕,明水期限產1200噸,並規定只能在深水區限產捕撈;1994年11月至2000年12月31日,限產由1200噸降至700噸;2001年至2100年對青海湖實施全面禁捕,停止一切捕撈活動。
湟魚體粗壯肥滿,肉味鮮嫩豐腴,營養豐富,含脂量高達12%,蛋白質16.14%,深受群眾歡迎。當地百姓吃湟魚的烹飪方法卻頗為特別,他們把魚剖洗淨入鍋加水、調料、食醋,用文火燉5、6小時,出鍋取名為“酸魚”。在繁殖季節,其卵巢及精巢有毒,動物食之呈腹絞痛樣症狀,繼之癱瘓,呼吸困難而死亡;人食其生殖腺後4-5小時開始腹瀉,其後發生嘔吐。它的腹膜也具毒性,鮮魚之腹膜若未除去或洗淨,食後也要中毒,輕者自感頭暈,精神不振,輕度腹瀉,重者一天腹瀉達十餘次。若進食魚卵及腹膜過量,中毒嚴重時會造成死亡。鮮食及加工幹製品時應棄去內臟及腹膜,以免中毒。
數十年來,由於過度捕撈、水位下降,青海湖漁業資源急劇下降。經人工投放,目前,青海湖裸鯉數量有明顯增長,對維護青海湖流域生態平衡起到了積極作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