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嶽華山,奇險峻秀,聞名天下;華山文化,博大精深,源遠流長。華山被譽為眾山之山,華夏之根。
華陰因位於西嶽華山之北而得名,境內不但有奇險峻秀的華山,有五嶽第一廟——西嶽廟,而且具有母親河之稱的黃河最大支流——渭河從這裡經過,華陰物華天寶,人傑地靈,文物古跡薈萃,文化底蘊深厚。說到華陰的歷史文化,不能不提華山文化的另一張名片——華陰瓦當。
華山文化的一枝奇葩
瓦當是古代屋簷上的建築構件。起源於周,鼎盛於秦漢。古代瓦當一般為泥質灰陶,形制有半圓和圓形兩種,由早期的圖像裝飾作用的圖案紋,發展到漢代以文字裝飾的文字瓦當。瓦當內容豐富,造型美觀,集歷史,文化,藝術於一身。
華陰瓦當,更是瓦當家族中的一枝奇葩。近現代考古家及學者認為,發源於渭河流域的華山文化,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,華山是「天下之中,中華之源,華夏、中華均以華山之『華』而得名」,華陰境內出土的「與華無極」、「與華相宜」瓦當就是有力的佐證。
從華陰近年出土的文字瓦當,得知華陰有好多處漢代文物遺址:
漢「華倉」遺址。漢劉邦建都長安之時,關中地理條件優越,通過黃河和渭河水可以「漕挽天下,西給京師」,因運糧量甚大,武帝年間,在華陰境內渭河以南的土台上,修築「華倉」,亦名「京師倉」,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中規模最大的西漢糧倉遺址。上個世紀80年代這裡出土有素面半圓、動物紋、雲紋、文字等瓦當97件,其中以「華倉」,「京師倉當」,「京師庾當」最為有名。
漢「集靈宮」遺址。武帝元年初建「集靈宮」於華山腳下黃甫峪口,用於祭祀華山神靈。在「集靈宮」遺址曾出土過「與華無極」、「與華相宜」、「千秋萬歲」等瓦當。
漢「華苑」遺址。在華山腳下王道村和紡車村一帶曾出土瓦當、萬字不斷頭方磚等物品,據該地村民講這裡在漢代曾設「柳河縣」,縣名因有華山峪形成的「柳葉河」而得名。又從出土的「華苑」兩字瓦當推測此處或為漢代帝王狩獵場所或行宮。1996年當地農民取土時發現大量瓦當,主要是「與華無極」、「與華相宜」、「長生無極」、「千秋萬歲」、「延壽萬歲」、「傳富昌當」、「華苑」及雲紋瓦當,這些瓦當直徑在14至18厘米之間,其中「與華無極」、「與華相宜」,之版別多達百種之多。
從這三處遺址出土的瓦當及境內寺廟墳塋遺址出土的塚當得知,華陰瓦當品種豐富,版別多樣,是其他地方所少有的,其中「與華無極」、「與華相宜」、「華苑」、「華倉」等文字瓦當屬為當地獨有。
罕見的「與華無極」
背「楊寬」瓦當
「與華無極」背「楊寬」二字瓦當是華山腳下出土的一種極為罕見的帶有背款的瓦當。 該瓦當上廊沿殘缺,直徑14.5厘米、厚2厘米,正面文字為對讀「與華無極」,字體古拙豪放,挺拔突出,自然雋永,瓦背顯出「楊寬」二字,是在瓦未燒之前工匠刻寫而成。書法字體寬博開張,為漢隸之特有的風格特徵。「與華無極」瓦當版別較多,但帶明確人名背款的以前尚未見到,不僅是此類瓦當中的孤品,在漢代瓦當中,也屬為罕見。
封建社會的舊中國是一個帝王專制的社會,不論多麼規模宏大建築,都難覓建設者的蹤跡。在社會地位上,建築只是匠人的藝術,建築者只是個「勞力」和僕役,根本沒有署名權和出名的機會。由此,使人聯想到三原城隍廟牌樓上的那只「小白兔」,當時一位聰明的建築工匠在修建牌樓時想留卻不敢留下自己的名字,就在隱蔽處刻了一隻小白兔,寓意是一位姓白的屬兔的工匠參與修建的。
「天下楊氏出華陰」。華陰是天下楊氏祖源地,現有「天下楊氏第一村」和「晉公子宮」的東宮村,以及「楊氏第一祖塋」等遺址,號稱「四知先生」的東漢太尉楊震就是華陰人,因楊氏家族在漢代多封侯拜相,又四世三公,且多是大學問家,門徒眾多,此瓦被記名之「楊寬」,疑為門生為紀念老師而作。
兩千多年前的制瓦工匠,也許是「楊寬」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名字隨手寫到了自己所製作的瓦當背面,但這一不經意間,為沉鈍冰冷的瓦片賦予了靈魂,立即把我們拉到了遙遠的兩千年前,留給我們無窮的思索和想像。讓我們有機會跨越時空去撫摸我們先人智慧的心靈和聰穎的雙手,禮拜古代文明之火劃過歷史天空留下的永恆痕跡。
「與華相宜」瓦當
與構建和諧社會
在西嶽華山腳下出土的漢代瓦當——「與華相宜」,瓦當為圓形,直徑15厘米左右,中心圓突外,雙界四格,字體篆書,順旋讀,結構美觀,文字巧拙,乃瓦中精品。「與華相宜」四字瓦當,「與華」意思就是與華山相生同壽;「相宜」為和諧適宜平衡之意。與華相宜,意為與華山一樣,相伴永生,中華民族的九州大地以華山為中心,與華夏各民族和睦相處,人與人、人與自然、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道家思想。
「與華相宜」與構建和諧社會是一脈相承的,它是人與自然,人與人之間,人與社會關係的最高境界。就像一個人的肌體,如果陰陽失衡,就會發病;一台機器,如果一個零件損壞,整個機器就會停止運轉。同樣一個國家、一個社會如果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,就會引起衝突和矛盾,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。因此,堅持科學發展,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國家富強,民族振興,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。
這就是漢「與華相宜」瓦當古意今譯的道理吧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