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個世紀以來,人們都喜歡利用從窗戶射進來的光來畫人像,因為這種光造型能力強,又有很好的投影。傳統的畫室窗子都是朝北開的,(最少在北半球是這樣),整天都有穩定的非直射陽光的照明,直到發明了燈光攝影。
控制光線的方法
淺色牆壁的小房間比起大而暗的房間來反射的光線多一些,因而背景也亮一些。
反射光的強弱和背景的色調,可以用拉開或關上窗簾的辦法來調節。但是,最值得追求的還是直射光的光效。可以按自己的意願用百頁窗或厚窗簾模擬出硬調的直射光的效果。可以用薄窗簾把斜射下來的光線變成散射光,還可以讓它帶有某種顏色。淺調的窗紗(不帶格子的)可以當柔光器用,能使光線柔和。日光灑在彩色窗簾上所起的作用,和加了彩色濃片的泛光燈一樣。
一天中午,光線的變化在室內所起的偏色與在室外拍彩色片時是相同的。早晨和黃昏的光線偏於紅橙色。有些在室外攝影中無須注意的問題,對窗戶的光線卻有影響。例如窗外近處是太陽曬著的紅磚牆,光線就會偏紅。窗外是花園並有高大的樹木,光線就會發綠。窗口對著藍天,就帶點藍色。這種影響在室內可能比室外明顯,因為窗口重一有選擇性,不像室外那樣色彩有一個總的平衡。
用白卡紙或報紙做個反光板,利用反射光來照亮陰影處。拍全身像時,可把一整張白紙迎著窗戶掛在靠近人體的畫面之外。調整反光板的位置,對控制反射光的強度和分佈狀況大有可為。但這種技巧如果用得太過了會失去自然富光的特色。
室內兩面牆上都有窗戶而人物在兩窗之間。這種交叉照明會造成各種有趣的光效變化。只要在拍攝時要求被攝者轉動一下身體,一系列不同的變化就會顯現出來。應該讓一個窗戶的光比另一個窗戶稍亮一點,兩個窗戶的光線相等是最不好的。雖然可以調整被攝者的位置,但從窗戶射進的光線總是不均勻的。這對特寫照片影響不大,但對全身照片來說,不是上半身大暗,就是下半身大暗,這要著窗戶的情況和人物離窗的位置而定。必須把光線的性質搞清楚。電燈光可以作為窗光的補充光。但因色溫不同,拍彩色片會帶來問題。閃光燈的色溫和日光相似,可以和窗光同時使用。
人物的位置
室內的光線,大部分來自一個方向,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述各種因素的影響。主光從窗口上來,它的強度決定著照片的明暗對比。移動人物的位置就能改變照明狀況。
窗光的照明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,它的強弱變化要比眼睛看不到的大得多。從窗戶到被攝者的距離,決定面部照明的類型。同時,也要看這間屋子牆壁和地板的反光能力。當被攝者進入富光的死角時,牆壁上的反射光就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了。這時候,被攝者離正對窗戶的牆壁越近,照明才能越充分。在室內,只要被攝者移動幾尺,強光和陽彩的對比就會有很大變化。調整距離能夠解決照明不均勻的問題。
在窗戶的正中人物面向窗口,他的前額、鼻子、顴骨和下巴都處於高光照明之中,看起來很突出,不論什麼背景都能把輪廓襯托得很明顯。光從側面射來,面頰線條明顯,但面頰和頜都在陰暗處。頭部微微轉離相機,側面光能產生最大的主體感,最能表現一個人的臉型特徵的辦法是,臉部微微轉離窗戶一些,轉向陰影方向,只有側面充分照明。但這時必須同時利用反光板,或室內其它方面的反光。
在窗戶的一側
被攝者移到窗戶的一側,面向窗口,側面光和輪廓光會有所減弱。面容顯得圓潤勻稱。面孔轉向相機時.面孔上背窗的部分出現了陰影,但面孔離窗最遠的一邊或多或少地為平光所照亮。遠離窗口時,整個面容處在陰暗的平光之中。人物離窗越遠,影調越平淡。直射日光的效果如果被攝者在窗前陽光光束中,由於反差大幅度的增加,可能產生眩光,除非是按照亮部曝光。這時其它部分可能全是黑的。正常曝光也會增加鏡頭上的眩光,或在人物四周出現光滲。要用柔光鏡或塗油的玻璃濾鏡加以緩和。
目光是極強的反光板光源。如果人物面部一側只有很窄的一條被日光照亮,那麼,反光板就可以作為很好的輔助光源。可以調動被攝者和反光板的位置進行試驗,還可以用窗簾、屏幕等來柔化直射日光。 |